S是我大學很要好的姐妹,多年前遠嫁至香港定居就業,每年返台我兩總會一聚,一年一聚讓我兩記錄彼此的改變,即使從強說愁的青春時期,到為人妻為人母的輕中年階段,像家人般的包容與從內心裡的支持對方一直是我們沒有說出口的默契。
這次返國,她以好奇及支持的心情參與了我的行程與活動,7/1參加完TOP職場學堂隔日一早就接到她的電話,憤怒生氣的情緒透過話筒傳過來之際,我想,昨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她生了一晚的氣!
半個月後,收到S的信,也在S的同意下,摘錄部份內容與讀人之友們分享。 S的看見也讓我看見讀人俱樂部的一些小小價值…
……………………………………………………………………………………………….
Dear Shary:
我已經回到香港的辦公室,生活又回到了原先的模式。稍微處理手邊的工作後,以為心情可以逐漸平復,卻發現這趟台灣之旅,給了我很多的反思機會,讓我檢視我的生活觀。人到40歲再重新定義自己,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現在我卻面臨省思這個課題…要不困惑……,真難。
這次回台灣受到非常大的感動。首先是到家畫廊,看到私人收藏的真跡,油然而生崇敬之意,發現藝術對生活的穿透力。另外就是參加職場學堂講座,看到自己在職場掙扎的身影。我身邊許多朋友雖然都很努力、盡全力的生活著,但都逃不開主觀或客觀的重新轉型階段。不論是自己轉換跑道,或是被裁員的一員,都到了重新審視自己戰鬥力的時刻。我曾經花很多精力追求職場上的成功,但是你的27歲老闆的觀點,卻彷彿賞我一巴掌,告訴我這些自以為是的成績,是多麼容易被超越。那麼我的不同凡響、與眾不同呢?我可以找出自己的獨特價值嗎?
我的根基在哪裡呢?耶和華要賜給人生命,並且要讓人“活得更豐盛”。 我還需要時間想一想,怎樣才是我豐盛的人生。雖然現在還沒有答案,我想只要不放棄,我會找到的。 By S.
写的还真不错,以后有机会会场来的,希望能回访下。